文 / 郭加泳
創業家在不同階段的資金籌集
相信許多陽明交大校友跟我一樣,見證過眾多的傑出校友成就,會萌生創業的夢想。但是,該如何起步?如何制定策略?團隊組成?第一筆資金募集?這些邁向成功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
先轉換成「經營者」的腦袋
首先,我們先直面問題,創業為何會失敗?答案看似簡單,因為燒完資金,沒有錢就失敗了;但只要活著,永遠都有機會。
其實創業之所以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許多創業家還沒有轉換腦袋。必須要先轉換成「經營者」的腦袋,認知到自己是經營者,自己是責任者,才能承擔募集資金的重責大任。就如同輝達(Nvidi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於2011年在史丹佛大學分享在創業的過程中:
“survival is always important and cash is always the king”
“as a startup CEO, just stayed focus on those three things: making money, saving money or raising money”
”In the early days I was raising money all the time, as soon as I was done raising this round of money I got to raise more money.”
只有成功轉換成經營者的腦袋之後,再來探討創業家在不同階段的資金籌集才有意義。
錢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其次,在創業早期,應該優先以團隊成員為主要的資金募集來源。在台灣的創業環境,投資人通常希望創業團隊能投入資金參與,不管是團隊成員或親屬朋友。投資界流傳一句話:「錢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因為經驗豐富的投資人,必定經歷過許多成功與失敗的投資案例,最後總結出這句話。互貴興業在2013年剛成立時,經營團隊便是用4年的薪水扣抵出資,占了股東出資總額的33%,對我們早期的資金募集及團隊穩定性都有巨大的貢獻。
對外募集資金的來源眾多,不同的投資人對報酬率、風險偏好、持有時間、部位大小、決策機制都不一樣,而且會隨著國際局勢及金融市場的變化調整策略。例如前一陣子台灣房市大漲、股市回檔、美國 FED 啟動降息循環、中美貿易戰擴大等等,都會影響投資人對投資新創的決策。
建立信用與互動基礎
最後,是關於「信用」的重要性。
信用累積是一個長期過程,並且伴隨著時間產生長期複利與訊息擴散的效應,必須耐心經營,古語「眾口鑠金」,正是這個道理。當我們獲得股東的資金支持時,應該審慎妥善運用這些資源,不僅專注於組建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團隊,還要致力開發出優異的產品與服務。這樣的經營策略不僅有助於公司實現持續的增長,也有助於回報投資者的信任與期待,實現企業和股東的共同利益。
友聲雜誌連結:友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