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貴興業成立於 2013 年 12 月,起心動念源自創始成員在交大天使俱樂部期間,負責主要業務的郭加泳觀察到許多新創正在往電子醫材的領域發展,不過卻礙於生醫法規、取證、電子製造的門檻而困難重重。於是由時任交大天使俱樂部董事長、聯電榮譽副董事的宣明智先生登高一呼,聚集了電子、業務、生醫、軟體、創投等跨領域的人才,希望能夠為電子醫材新創提供從設計、製造到銷售的完整解決方案。
跨領域的開發從來不是容易之事,電子醫材代工(CDMO)需要電子製造與生物醫療的兩種領域專業知識的集成,才能夠真正解決從設計到生產的所有問題。生科背景的營運長吳世揚主要負責醫材法規,他指出學校缺乏對醫材法規的理解造就先天相關人才不足,目前台灣雖約有數百家醫材製造廠,卻市場高度分裂與競爭;除此之外,服務也十分斷鏈,「有幫忙做法規認證的顧問,但就只顧取證領域,並不熟悉產品製造流程所會碰到的問題。」有些新創的醫材產品規格都還未定時,其實還需要從更上游的整合性服務來解決產品開發初期的困境。
台灣擁有深厚的電子製造業根底,不過當許多電子製造大廠想跨足電子醫材製造的領域,也都得面臨安全性認證的的問題。「對電子製造業來說,難以理解為什麼醫材認證要跑那麼久,但對醫療法規認證機構來說,醫療產品在任何使用情境下的安全性都必須考慮進去。」吳世揚舉例,當病人帶著呼吸器心跳停止時,需要電擊急救,可是呼吸器的材料能否承受電擊所產生的強大瞬間電流,是否能夠持續安全地供氧都是必須考慮的安全條件。人才不足、市場分裂與缺乏醫材代工產業鏈的整體解決方案是互貴切入市場的優勢所在。除此之外,互貴早在成立初期就看準龐大的中國醫療市場深入佈局,也是少數能夠在中國取證、生產、銷售的台資企業。
深度佈局中國市場,彈性應對世界變化
互貴興業自 2013 年開始佈局中國的醫材市場,一開始其實為了助台商醫材廠商合法合規,順利進入中國市場,「我們在東莞設立公司,就是希望讓這些台灣廠商在賣東西的時候可以拿到銷售補貼,」郭加泳表示。然而 2015 中國政策轉彎,李克強提出「 2025,中國製造」的發展方針,在醫材領域也有更嚴格的規範,「公立醫院的招投標 70% 以上要採購中國國產的產品,這就會影響到很多台商。」
互貴於是下定決心在中國建廠,「我們蓋一間合規的醫材代工廠,台灣客人就可以用我的廠生產,也可以拿到國產證。」花了半年的時間,訪查選址北到哈爾濱、南到東莞、西至西安,最後決定落腳重慶兩江新區的水土高新園區。一來重慶市直轄市,跟一級食藥監管單位溝通方便;二來生產鏈相對完整,有許多台灣電子代工廠落腳重慶。
該廠互貴科技主要生產電子醫材、體外檢驗試劑(IVD)與高階醫材,最重要的是完全符合中國的質量體系認證(GMP),從 2016 年登記建廠,到通過質量檢測報告、臨床實驗證照及工廠生產許可證,大約花費 4 年的時間。回首一路艱辛,郭加泳笑著表示「跑中國 GMP 建廠的這段經驗是我們做顧問重要的資產,這個成本一般客戶可能也都承受不起。」
「我從業務角度來看,客戶的需求和痛點我們都看到了,」曾在 IBM 任職多年的吳世堅來到互貴興業擔任總經理,負責業務拓展,「台灣的客戶都會問你,我要怎麼往中國、歐美市場。」也因應客戶的需求,開始將商業模式往上游的設計、取證、下游的銷售拓展,尋找合作夥伴,建立起更完整的電子醫材代工服務商業生態系,在 2019 年業務量成長 10 倍,2020 年也成長了 2 倍,而目前互貴興業的主業務是醫材設計暨認證服務、代工製造、通路販售(CRO/CMO/CSO),期望打造立足台灣、扎根亞洲、布局全球的一站式服務平台。
2020 因為疫情爆發及美中貿易戰,互貴興業再度進行策略調整,「台灣的 GMP 是可以直接生產給美國用的,因為中美貿易戰,生產鏈脫鉤以後很可能轉到台灣,」郭加泳提到,除了規格相同以外,台灣深厚的電子製造業根基也是重要誘因,互貴將部分銷往歐美的產品生產據點轉移回台灣,並設立北美分公司,延攬旅美台人詹益鑑博士負責美國市場。
互貴興業策略長詹益鑑也認為,美中貿易戰是拉力與推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市場脫鉤已是必然,「2018 年已經很多大藥廠在討論怎麼離開中國,但這 2 年趨勢非常明確,因為(編按:美國企業)對中的信任關係已經破滅。」而他認為互貴興業的重要機會在於隨著互聯網崛起、智慧裝置普及化,數位醫療迎向下一波浪潮,「軟硬體整合下 IC 設計是核心,這也是台灣的優勢。」
創業快問快答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
1. 開拓中國市場並建立生產基地
2. 成為唯一台資企業在中國的醫療科技服務平台
3. 獲得關鍵策略夥伴支持與資金挹注前進北美市場
Q:長遠來看,公司想成為一家何種類型的公司?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你們如何完成?
A:
醫療科技商品化平台,下一步的目標是進入美國市場並產生獨佔性,取得關鍵客戶並獲得資本市場支持,預計在財務能力與業務成績上持續規模化,除了有機成長也透過收購合併達成目標。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北美在地資源如人才、資金與市場經驗。
文章連結:Meet